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荷蘭病:繁榮的詛咒與現代文明的倒影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荷蘭是一個從海中取地的國家。 幾世紀以來,荷蘭人以堤防與水利工程聞名於世,靠“向海奪地”建立了低地之國的繁榮。 然而,進入二十一世紀後,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迫使荷蘭政府重新思考:人類真的能永遠掌控自然嗎? 於是,他們推動“還地於海”計劃,拆除部分堤防、讓河流重回原有流域,使土地恢復濕地與水域,以緩解洪患風險與生態壓力。


這段歷史蘊含深刻隱喻。 荷蘭從“奪地”到“還地”的轉折,不只是自然治理的改變,更是一種文明的覺醒:當社會過度依賴單一力量,無論是土地、資源,還是技術與資本,最終都要面對重新平衡的代價。

今日的台灣,在經濟發展上似乎也映照出類似的課題。 半導體與人工智能(AI)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,使國家資源、人才與投資高度集中於這些領域。 股市表現亮眼,卻掩蓋了結構性問題:傳統產業、民生服務業乃至整體內需都面臨緩慢萎縮的困境。 這種現象正是荷蘭病的現代版——資源過度集中導致的經濟失衡。


根據人力市場預測,到2025年,半導體、電子及計算機制造業的薪資中位數將超過五萬元,而住宿、餐飲等民生服務業僅約三萬出頭。 薪資差距驅使年輕人紛紛投入科技產業,傳統產業則陷入人力短缺與升級困境。 再加上台灣尚未加入主要區域貿易組織(如CPTPP與RCEP),許多出口產業面臨關稅壁壘,能源成本亦高於競爭對手,使中小企業競爭力受限。

科技榮景本身並非錯誤,但若缺乏產業多元化支撐,繁榮就像海堤一樣脆弱。 當全球景氣循環、地緣政治風險或科技出口受阻時,台灣整體經濟的承受力將面臨考驗。 股市雖亮眼,但這種“非理性繁榮”與實體經濟的脫節,也讓社會不平等問題更加尖銳。


更值得思考的是,荷蘭歷史上的“還地於海”,不僅是自然治理策略,更象征文明自我修正的智慧:繁榮的極限需要反思與調整。 台灣如果也希望避免陷入荷蘭病的宿命,就必須學會在政策與市場、集中與分散之間取得平衡。

首先,應推動產業多元化,使傳統產業透過綠能化、數字化升級再生; 其次,降低能源與貿易成本,讓非科技部門有公平競爭空間; 最後,引導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與創新產業,擴大內需動能,避免整體經濟被單一產業拖累。




科技榮景本身並非錯誤,但若缺乏產業多元化支撐,繁榮就像海堤一樣脆弱。 (資料照片/美聯社)

荷蘭從“奪地”到“還地”的歷程提醒我們:真正的繁榮不是無限擴張,而是學會在控制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。 台灣今日的挑戰,不在於是否擁有最強的半導體與AI技術,而在於能否建構一個多元、韌性強且公平的經濟體系。 唯有如此,科技榮景才不會成為結構陷阱,而是整體社會共榮的基礎。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5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.0048 秒